如果问这几天最火的小游戏是什么,大家一定都会说《猜画小歌》,朋友圈各大灵魂画手的刷屏,火爆程度可想而知。那么小编现在就给大家详细的说说猜画小歌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些精准猜测的,它背后的Google AI到底是什么样的黑科技。
或许有的朋友不喜欢刷朋友圈,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么就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猜画小歌”究竟是个什么鬼。
简单的说,这是一款通过手机来绘画的小游戏,玩家需要在游戏限定的20秒内完成要求的绘画,如果你的画作被AI识别成功,那么就算顺利达成。
“猜画小歌”的一夜成名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强烈关注。据CNN消息,Google正在尝试一种新方式来开拓中国市场。
据悉,“猜画小歌”由来自Google AI的神经网络驱动,该网络源自囊括超过5000万个手绘素描的数据群。Google产品经理Chris Tam在博客中说,这个游戏旨在让人们“有机会体验一下人工智能的交互现在是多么自然”。
谷歌早在去年就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回归中国,那就是在北京成立了Google AI中国中心。
相信正是因为这样的契机,才会让我们中国的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这个途径,获得了这次“零距离”体验人工智能高科技的机会。同时也因为微信极强的社交属,让这款小程序游戏能够在一夜之间火遍全中国,成为了轰炸朋友圈的利器。
好了,现在来划重点:“猜画小歌”这款微信小程序游戏来自Google AI,其技术核心是“超过5000万个手绘素描的数据群”和“Google AI的神经网络驱动”这两大关键。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技术入手,看看Google AI正在酝酿着哪些黑科技。
首先,我们就从数据的部分入手,看看谷歌都从哪搞来这么庞大的图形数据库。
5000万手绘素描数据来自哪?
按照机器的运行逻辑,不难猜出“猜画小歌”的核心在于“数据”和“识别”这两大核心技术。
只要有了强大的数据库支持,然后再经过机器的筛选和识别,自然就能够轻松的识别出你画的是什么鬼东西了~数据库中的有效样本越多,那么识别的准确率也会越高。
其实这个道理也可以同样应用于人身上,你的阅历越丰富,那么你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
那么问题来了,Google AI的数据都是从哪里来?前文提及的“超过5000万个手绘素描的数据群”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实早在2016年,Google就推出了一个网页版的《快速涂鸦》小游戏,但是由于中国大陆无法访问Google,因此关注的人并不多。
笔者也实际体验了一下这款网页版本的《快速涂鸦》,相比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作画,通过鼠标在网页作画的体验要差很多。
不过令人感到赞叹的是,当我的遥控器还没画完的时候,机器就已经非常快速的识别出,令人惊奇。
Google正是通过这个网页小游戏,让来自全球的玩家通过鼠标在网页上进行作画不断的完善数据库,以协助训练神经网络识别涂鸦。
按照《快速涂鸦》的网页提示,我们来到了涂鸦数据的大本营。在这里汇集了全球1500万玩家贡献的超过5000万份的涂鸦数据。
在Google看来,这些涂鸦是一个独特的数据集,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培训新的神经网络,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世界各地人们如何绘画,并帮助艺术家创造我们尚未开始思考的事物。
我们点开“apple”这个样本,会发现其实Google已经通过这个小游戏收集了139,898个有效的数据样本。
无论你是来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你见过苹果,那么苹果在你的意识形态中的样子基本不会超出这139,898样本之外。这也就解释了Google AI为什么能够如此快速的识别出你画出图形,因为这个数据库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
我现在越来越理解AI为什么叫人工智能了,那就是赋予机器像人一样的逻辑和思维能力。而数据和决策,对人或者是对机器都是同等的重要。唯一不同的是,人有情感,而机器或许目前没有,至于以后,谁知道呢~
神经网络如何像人类一样思考?
解决了数据样本来源的问题,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让机器来如何学习和分析这些数据样本,并最终做出决策。
关于“人工智能”这个词汇,其实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或许你很少听到“神经网络”这个词。而很多专业的人士认为,“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比如模式识别、自动控制,以及最核心的深度学习都基于它。
那么神经网络究竟该如何理解呢?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希望创造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
经过研究发现,人类之所以具备思考的能力,其根本是我们体内的神经网络,而组成神经网络的个体就被称为神经元。科学家们大胆设想,如果能够制造出人工神经元,那么就能够制造出人工神经网络,从而让机器“深度学习”并像人一样“思考”。
提到“深度学习”这个关键词,其实你可以把具备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视为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而婴儿的大脑里是一片空白。
婴儿通过不断的成长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通过这些经历形成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而机器在通过“深度学习”之后,也将具备同样的能力。
唯一不同的是,人靠的是大脑来进行思考。而机器是通过TPU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并通过建立的模型来做出最终的判断。
那么面对问题,人类是如何思考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正在为中午吃什么而发愁。
摆在你面前的是三个问题:①沙县小吃是否好吃;②沙县小吃远不远;③外面天气怎么样。
经过观察和思考你会发现:你喜欢吃沙县小吃,最近的沙县小吃有点远,外面天气不错。于是你纠结了,但你真的是个吃货,最终你决定:今天中午走远一点去吃沙县小吃。
和你不同的是,机器会把这一切都变成0和1来进行计算。
比如问题①沙县小吃好不好吃?答案是0代表好,1代表不好。机器通过采集到的数据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判断,形成不同的0或者1。那么机器如何做最终的决定呢?
机器会把不同的问题加上一个加权值。比如你对口味要求高,那么问题“①沙县小吃是否好吃”的权重就更高;相反你不太在意距离的远近,那么问题“②沙县小吃远不远”的权重就会很低。
通过对不同问题分析和判断,并辅以加权值的复杂计算,最终机器会计算出一个结果:今天中午走远一点去吃沙县小吃。
就是这样,机器和你都做出了你认为十分正确的决定,而且都经历了“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唯一不同的是,你是通过大脑里神经元的微电荷来做出的决定,而机器是通过构建模型、大量数据的分析、对比、计算、加权……等一系列的复杂计算而做出的。
强大的AI人工智能会取代你吗?
既然AI人工智能如此的强大,那么它会最终取代人类吗?关于这种担心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了,并且根据相关题材演绎出了很多精彩的电影桥段,比如近期的《西部世界》。
其实这个话题在科学界争论了几十年都没有最终的结论,肤浅的小编自然也不敢在这里班门弄斧。但或许我们可以通过“猜画小歌”这个游戏,来聊聊自己对AI人工智能的看法吧!
笔者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Google选择了涂鸦这个题材来让人工智能来进行学习,而不是语言或者音乐什么其他的。
小编此时此刻突然想到了那些神秘而久远的古代壁画,人类在没有语言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壁画。时至今日,我们看这些古代的壁画依然能看出个大概意思,且无论你的年龄、别、种族、语言等诸多环境因素变量。
或许可以这样说,图形是全人类共通的语音,可以跨越地域、时空,以及人种。
那么“猜画小歌”这个游戏究竟实在做什么?毕竟Google做这件事情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盈利的可能,而且那个引以为傲“超过5000万个手绘素描的数据群”也是完全开源共享的。
在笔者看来,Google正在试验,或者说正在培育一个“婴儿”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其实这跟我们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经常会看到家长拿着各种图卡告诉婴幼儿这是什么事物。
通过这些图卡,家长帮助幼儿建立了对世界的基础认知,比如鸡蛋是椭圆形的,月亮是月牙形状的。
显然Google的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尚处在培育的阶段,而“猜画小歌”不就是一个正在对照着图本在进行学习的“婴儿”吗?等到这个“婴儿”长大并且变得足够聪明,那么将形成极为强大的技术革新,或可改变这个世界。
有一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用来回答“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问题再合适不过。
比如在围棋领域能够轻松战胜人类的“阿尔法狗”,却在我们大A股输的一败涂地。其根源在于围棋有明确的规则,而影响股票价格走势的因子却几何倍的增加。
最关键的是,不同格人有不同的投资习惯,投资者情绪对股票走势影响也是十分之巨大。
人类除了会思考和决策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格”和“情绪”以及“情感”,这些机器所不具备的属,共同的交织成了我们独有的“人”。
如果有一天机器可以把“人”数据化,那么或许我们就会被机器彻底取代吧!你认为会有这一天吗?
2023-11-22 / 669.5M
2023-11-22 / 103M
2023-11-22 / 93.6M
2023-11-22 / 49.7M
2023-11-22 / 90.1M
2023-11-22 / 27.9M
CopyRight © 2020-2025 www.pzqsw.com All Right Reser 奇石软件园沪ICP备2023014488号 免责申明
声明: 本站所有手机app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