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战地5温彻斯特1907步枪(二战最好和最差的手枪分别是什么)

时间:2023-08-07 09:38:27人气:546 作者:未知

二战最好和最差的手枪分别是什么

公认最差的手枪---南部14式手枪。

这把枪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王八盒子。

当时,人们习惯以把能别在腰间的手枪,叫做"撸子"。而那些体积大的,需要用肩背带斜挎在肩上的手枪,称之为“盒子炮”。而南部14式手枪就属于“盒子炮”,也是日军的制式手枪。出于对日本人的仇恨,我们称这把枪为“王八盒子”。

电视剧《亮剑》中,这个日本“太君”挎着的就是“王八盒子”。

这把枪,后来被秀琴缴获了。李云龙还忽悠秀琴,夸“王八盒子”好用。想用这把枪,换回楚云飞送他的勃朗宁。

其实,王八盒子这把枪,很不好用。需要仔细保养,否则,很容易出现第二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现象,需要手动上膛。不过,日本人就是脑子轴,军刀都能每天擦一遍。所以,这把枪还是装备给每个日本军官。伪军和非正规军,都不得装备。

(德国鲁格P08手枪,主要使用9x19mm手枪弹 ,日本的王八盒子就是仿制的这把枪。德军至少装备了200万支这种手枪。)

这把枪样子很特殊,握把与枪管轴线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20°。其射击精度和近距离射击的威力,都算是比较优秀的。在近距离,其可以击穿钢盔。如果击中人体,子弹会产生类似达姆弹一样的变形和翻转,造成人体的严重伤害。

但是,这把枪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击针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经常发生击发无力和容易折断等致命问题,天气越冷,越不好用。后来,日军给每把手枪,都多配了一支撞针,放在枪套下面的备份弹盒中,以备更换。

我军缴获的王八盒子不少,但是,用的不太多。主要是因为太特殊,使用的是8mm手枪弹。这种子弹,只有日本一家生产。而我国最多的是毛瑟手枪弹。一般用这个的,多是根据地的便衣武装。而且,用的时候也不会带原来的“王八枪套”。

最好的手枪---柯尔特M1911手枪

这把枪从1911年成为美军制式手枪开始,到1985年才被换装。这期间,这把手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它在美军中列装长达70多年,生产了共计250万支。甚至,当美军想更换手枪的时候,遭到了很多士兵反对。

这把枪结构简单,零件数量较少,比较容易拆卸。其故障率低,寿命也长。在最初的试射中,这把枪射击6000发子弹后,依然没有出现问题。

虽然其弹夹只能装7发子弹,但是,其威力大。其11.43毫米的大口径,一枪就能让敌人失去战斗力。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就是拿着这把枪,应对日军“肉搏”冲锋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现在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研发的武器型号在使用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第一,李恩菲尔德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1903年投产的,在一战和二战期间都大量装备英联邦。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特点是虽然手拉步枪,但弹匣可以装弹10发,还有个弹匣。

该枪一直到1956年,才被FAL自动步枪取代,装备了50年,生产了1700万支。

但是,李恩菲尔德步枪由于优秀的性能,直到今天还有使用。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阿富汗游击队常用李恩菲尔德步枪在山上狙击。当时苏军的AK自动步枪和轻机枪,都达不到同样的射程,所以匆匆装备了新一代狙击枪。

而在战争、阿富汗治安战等很多战争中,也出现过李恩菲尔德步枪这种老式步枪,主要是用于打游击。该枪的特点是精度高,射程远,威力大。

原来英联邦国家很多老百姓,比较习惯使用李恩菲尔德步枪打猎,对该枪比较熟悉。

第二,莫辛-纳甘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也是一款老枪,1891年开始大量装备美军。

莫辛-纳甘步枪生产了3700万支,大量装备沙俄。而从二战开始,苏联将老式的莫辛-纳甘步枪开始向外援助,所以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这款步枪。

同李恩菲尔德步枪一样,莫辛-纳甘步枪的性能可靠,是一款优秀的单发手拉步枪,可以用来打猎和自卫。

该枪在1948年才全面停产,不过苏军使用狙击版本到60年代被SVD狙击步枪取代为止。

但实际上的莫辛-纳甘步枪很多,1979年中越开战以后,发现越南民兵还在使用莫辛-纳甘步枪。在车臣战争中,莫辛-纳甘步枪也被车臣武装分子用来狙击。

今天的也有少数莫辛-纳甘步枪,被民兵武装用来作为狙击。

第三,温彻斯特连发步枪。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杠杆式步枪,可以通过手动快速上膛,在一到两秒内迅速射击,射速极高。

在在缺乏自动武器的时代,温彻斯特连发步枪可以连续单发射击8到15发子弹。

在美国西部时期,温彻斯特连发步枪经常出现在牛仔、、执法人员和不法份子手中,并与那些旧型号单动式转轮手枪一起并存,至少生产了几百万支。

在一战中,温彻斯特连发步枪也颇为有用。

在都是单发步枪的时代,它的射速很高,可以用来压制敌人。

到了二战,该枪还是被诸如加拿大等国使用。

只是,随着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的出现,设计上有缺陷的温彻斯特连发步枪就被淘汰了。

时至今日,温彻斯特连发步枪仍然在美国市场有销售,还在1983年,由温彻斯特M1894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高威力步枪的纪录。

第四,M1911手枪。

勃朗宁M1911手枪在美军装备长达74年(1911—198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至今仍有使用其衍生型)。M1911曾经是美军在战场上常见的武器,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以及海湾战争。

M1911目前也是美国手枪民间市场的三大销售名枪之一。

美国人认为M1911的大口径子弹威力,是非常只得信赖的,可以做到一枪就放倒敌人。

今天M1911在美国随处可见,售价也偏高,但仍然有很多人购买。

第五,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

这是美军在一战的制式机枪,美军继续用到50年代朝鲜战争后,才逐步淘汰。

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的性能很强,并不明显弱于今天的机枪,缺点是重量太大,空枪就有14公斤。

50年始,该枪被M60通用机枪所取代。

不过北约成员国装备到70年代,而一些小国今天还在使用该枪,毕竟它的性能很优秀,适合低烈度战争。

第六,马克沁1910型重机枪。

马克沁1910型重机枪是苏联在一战的制式武器,该枪一直用到二战的1943年,才逐步被新式的SG-43中型机枪取代。

在二战之后,苏联才开始淘汰这款重机枪,最终在50年代全部淘汰,有一部分援助给盟友。

马克沁1910型重机枪虽老旧,但用于固定地点的火力支援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火力持续性非常厉害。

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当中,有部分保管在博物馆和军火库的马克沁1910型机枪被亲的民兵和乌克兰军拿出来与亲俄武装人员交火。

实际证明,这种笨重的重机枪还是有很强的战斗力,缺点是战场生存力差,很容易被枪榴弹、火箭筒或者轻型迫击炮打掉,因为转移阵地速度慢,比较适合在碉堡击。

1900年的清兵装备还是冷兵器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负责任的说,有部分清军还是有冷兵器,但主力不但实现完全的火器化,而且武器还颇为先进。

也就是,八国联军时代,很少存在单纯使用大刀长矛的清军士兵。

早在第二次战争时期,也就是八国联军的40年前,通过八里桥、通州和大沽口战役,当时满清将军都认为,冷兵器对付不了洋枪大炮。

尤其是第二次战争时,已经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开花炮弹,野战炮可以对步兵造成很大的杀伤,不是以前实心炮弹时代。同时,由于火枪的射速大大提高,还出现了连射步枪。如果士兵冷兵器和洋人作战,还没冲到近战肉搏的范围,士兵已经死伤惨重,几乎崩溃了。

而且,这种战术还需要使用冷兵器一方具有极高的战术组织能力,训练能力和士气,要求极高,全世界也没有几个能够办到。

从此刻开始,满清就迅速实现了火器化。

甲午战争进入朝鲜作战的清军,已经基本都装备步枪,虽还有佩刀,只是作为自卫武器。

当时的数据是,清军装备先进洋枪23万支,老式鸟枪4万支,一共27万支。

其中,甲午参战部队12万人,有85%装备了,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

而清军的火力也很强,甲午平壤战役中,清军平均每人发射了三四百发子弹。

大家算一算,当年步枪很多是单发装填,装几百发子弹需要多少时间。

到了庚子时期,清军在平津一代的精锐10万武卫军,基本实现了西式装备,基本放弃了冷兵器。

以最早和洋人开战的聂士成武卫前军为例,兵力1万3000人,装备11毫米单发和连发毛瑟枪共1万支,还有更先进的7.9毫米口径后装毛瑟200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枪1万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骑枪1400支。

仅仅上面的就有2万多支,比士兵人数还多。

这是因为这些步枪中有比较老旧的11毫米口径火枪。这种火枪使用老式的黑火药,射程近,精度较差,已经有些过时。开战以后,他们会全部更换库存的先进小口径步枪。

即便如此,1万3000人拥有2万多支枪,就问你服不服。

除此以外,他们还有大量的火炮,57毫米以上新式火炮就有80门,还有老一些的小口径和老式洋炮。

虽然武卫军装备比较精良,但也有装备很烂的部队。

少数的兵和赶鸭子上架的八旗兵,仍然装备不少老式火铳甚至冷兵器。

原则上,此时的兵等同于地方保安,不会和敌人作战。

八旗兵则干脆就是吃闲饭的,连正规训练都没有。

话说回来,这些部队装备坦克也没用,他们不是用来打仗的,一触即溃。

有哪些军事武器是被从一战一直使用到现在的

老萨谈美国兵的口袋大炮M1911柯尔特手枪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20世纪的军事科技发展极为迅速,手枪作为任何一支不可缺少的武器,自然也要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所以手枪的更新换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各国的制式手枪一般每隔20年全部换装一次,新式手枪取代旧式手枪是大势所趋的事情。

但世界上有一款手枪作为国家制式手枪的时间长达75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军事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款手枪就是大名鼎鼎的柯尔特M1911手枪。

自动手枪的时代

在一战时期各国装备的手枪大多是转轮手枪,当时的英法俄日都使用清一色的转轮手枪。但仅仅20年后的二战,除了英国以外,大部分国家的里已经淘汰了转轮手枪,全部改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手枪。为什么呢?这主要是战场需求的急剧变化导致。

转轮手枪的历史很长,它曾经为手枪这种武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手枪基本是单发手枪,也就是装一发子弹打一发子弹。这种手枪反应慢,火力弱,仅仅能作为自卫使用,用于进攻则是不行的。

所有欧洲和美国的很多手枪射手在当时往往携带数把手枪,这把打完了再用另外一把,主要就是因为装弹太慢。射手装弹的时候没有还击的能力,容易被对抗攻击丢掉性命。著名小说《红与黑》中,依靠女人往上爬的于连因为自己的丑事败露失去一切,愤怒的去刺杀他的前情人,一个有夫之妇。他携带两把手枪去杀这个女人,结果第一枪没有打中,第二枪击中却没有造成致命伤。随即警察冲进来,于连就束手就擒。很多人奇怪,于连为什么不用手枪继续向情人射击,将其击毙;或者为什么在警察冲进来的时候(其实也只有一个警察),向他射击然后逃走。这是因为当时的手枪只能射击一次,打完了就必须重新装药装弹,装弹的时间是很长的。于连使用两把手枪射击以后,他的枪膛里面就空了。把它们重新装弹至少需要半分钟。此时警察冲过来的时候,于连其实等于是手无寸铁,只能乖乖被抓了。

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出门要携带多把步枪,也要携带两把手枪。这是他害怕突然遭遇多个敌人或者多只野兽的情况。那个年代的手枪是无法快速装填的,一分钟的射击1到2次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了。

如果他只携带一把手枪出门突然遇到两只狼,最好的可能性就是打死一只,然后被另一只吃掉。

转轮手枪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采用转轮供弹,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击5到6发子弹。如果操作得法,就可以一次对付数个敌人。转轮手枪相对之前的手枪,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时间各国大量装备。

经过一战和一战之前的一系列战斗中,转轮手枪的问题集中爆发出来,由于设计上的局限性,转轮手枪有着很多固有缺点。作为警用武器来说,转轮手枪完全称职。它可靠性极强,绝不对存在卡壳的可能性,即使有某发子弹击发失败,射手只需要再扣动一下扳机让转轮转动到下一发就可以了。转轮手枪射击精确,在近距离基本做到指哪儿打哪儿,直到今天很多国家仍然在使用转轮手枪作为警察的标准武器。

作为军用武器,转轮手枪就算不上合格了。这主要是因为警用和军用的枪械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差异。警察面对的基本都是罪犯和歹徒而已,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威力强大的武器,在类似,日本这样严格禁枪的国家,犯罪分子不容易搞到枪械,很多歹徒只是使用冷兵器和自制火枪作案。即使歹徒有一些枪械,基本也都是五花八门的手枪而已。在这种强度的枪战中,并不需要大威力和远射程,因为大部分枪战发生在25米内,双方对射不会超过4发。只要能够可靠性强,不要关键时候打不响,还要射击精确,能打的中就可以了。如果威力过大,射程过远反而容易造成误伤。警方之前使用军用大威力54手枪作为制式手枪,结果经常出现误伤现象。曾经有过一发54子弹近在距离穿透一名歹徒身体,经过两次跳弹后仍然打碎一名头骨的案例。可见,这些都不是警用所需要的。

------------------------转轮手枪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转轮手枪在军事上的地位,已经让位于自动手枪。在二战中的各国全部换装了自动手枪,仅有英官还装备一部分。下面是大名鼎鼎鲁格08自动手枪。

可是作为军用武器来说,转轮手枪就无法胜任。因为军事作战中的军人火力强大,和警方面对的犯罪分子根本无法比较。军事使用的武器的特点是射程远,枪械装弹量大,火力猛,威力大。

手枪虽然在战场上只作为自卫武器使用,但想要和这些军用枪械抗衡,至少性能不能相差太远。也需要相对强大的威力,相对较远的射程和较多的装弹量,不然如何能够在激烈的战斗中实现自卫?

对于这点,极为重视轻武器的美方早就意识到了。

早在和印第安人的作战中,美军就意识到现有装备的左轮手枪威力不足,装弹量太小。

美军在十九世纪霍恩河战役有一支600人的骑兵部队遭遇1000印第安人的伏击。当时美军骑兵由于轻敌,没有携带马刀,只携带转轮手枪,结果一场战斗下来差点全军覆没。这些美军骑兵战士在打完了转轮手枪内的子弹以后,在奔跑的马上至少需要10到20秒钟才能完成子弹的再次装填。如果是一个新兵比较紧张的话,可以一两分钟才能完成装填。这个时间中,美军士兵都处于无法防御的地位,成为印第安人长矛砍刀杀的活靶子。最终美军阵亡300人,余者几乎人人带伤,印第安人伤亡只有200人。

当时美军很明确的知道现有的柯尔特转轮手枪由于全枪结构的限制,想增大装弹量和减少装弹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研发一种新式手枪的要求也就提了出来,这种手枪就是半自动手枪。

时代呼唤自动手枪

所谓半自动手枪就是可以连续单发射击的手枪,采用弹夹供弹而不是使用转轮的手枪。这种手枪射速快,威力大,装弹量也大,除了可靠性以外都比转轮手枪高出一截。

当时各国都在进行半自动手枪的研究,最早有建树的居然就是一个美国人。

1893年,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特在洛伊公司的匈牙利分公司里,发明了第一支实用的自动手枪7.65mm博查特C93手枪,实现了半自动手枪的实战化。

但当时的美国陆军军方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认为博查特手枪在设计上有缺陷,没有给予重视,最终只购买了一小批。

与此同时,德国人鲁格(Georg Luger)在1898年改良了博查特C93手枪,造出了自己的经典武器鲁格P08半自动手枪,这把手枪后来在德军中服役了半个世纪之久。

鲁格P08手枪射击非常精确,装弹量大(8发),威力强,重新装弹非常迅速(只需要退出弹夹然后安装上新弹夹就行了,快的话不过3,4秒钟)。

看到德国人的成绩,美国人坐不住。

更惨的是,美军高层正因为转轮手枪的问题焦头烂额。

美国在19世纪末控制了东南亚的菲律宾作为他们的殖民地,但菲律宾的很多土著部落对美国的政策不满,反抗和起义始终不断,时间前后长达15年之久。

---------------------特尔特M1911也叫做勃朗宁M1911,其实都是一回事。他是美军的制式装备,也是世界手枪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1899年到1902年的菲律宾战役中,美军的柯尔特转轮手枪遭到了装备部队以来最大的指责。

美军当地摩洛族战士的时候,柯尔特转轮手枪表现很不佳。当时摩洛族战士多拿着一些神符和吃一些麻醉神经的植物,然后喊着刀枪不入冲锋。由于这些植物的麻醉性较强,导致摩洛族战士中弹以后并不容易感到疼痛,依然能够坚持砍杀。

战斗中美军的转轮手枪只要不是击中这些土著武士的心胸头部等要害,对其他部位的打击没有什么作用。

很多次实战中,美军的柯尔特转轮手枪往往要连续射击3到4枪才能击毙一个摩洛族人。甚至很多时候,摩洛族人被手枪连续几次击中后仍然能够用大刀砍下美军的脑袋。由此很多美军军官士兵被摩洛族战士用大刀杀死,美军基层官兵对此非常不满。

美方经过仔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转轮手枪设计的缺点,导致转轮与枪管之间有间隙,不能有效地密闭火药燃气,发射出来的子弹威力自然变小。当时转轮手枪的0.38英寸(9MM短弹)子弹停滞能力弱,威力小的固有问题,看来在转轮手枪的设计模式上是无法改变的。

由此,一款在当时并不受军方的手枪深受重视,并且成为了本文的主角。

超级枪械大师勃朗宁

其实美国人对半自动手枪的研究也不亚于欧洲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枪械历史上最有名的设计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勃朗宁一生中研究成功的的手枪、步枪、机枪等武器多达37种,还获得了126项武器的专列,这是后世同行无法超越的成绩。

勃朗宁的父亲是犹他州小镇奥格登的一家枪店店主,少年时代的勃朗宁在父亲的店里面工作,所以对当时各类手枪的优缺点非常了解。勃朗宁早就认为转轮手枪不适合军事作战,必须由一种新式的手枪加以取代。

所以勃朗宁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关于半自动手枪的研究,当时半自动手枪不过是一种概念而已,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5年的艰苦研究后,勃朗宁在在1895年发明了一种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枪结构设计。这种结构解决了手枪连续单发射击的问题,整体结构非常简单可靠,甚至在今天看起来非常完美的。

这种半自动手枪可以解决转轮手枪的装弹慢,射速低的问题,勃朗宁本人也对这种枪械结构非常满意。

此时菲律宾战役爆发,美军的转轮手枪表现出的威力不足让勃朗宁深感震惊。

经过再三的研究和论证,勃朗宁认为半自动手枪必须威力强大,即使这种大威力可能造成射击训练有一些困难,也是值得的。

勃朗宁选中的当时非常有名的大口径子弹.45ACP手枪弹(柯尔特手枪弹)来作为。这种也是著名的汤普森使用的子弹,口径为11.43毫米。

这种子弹的威力很大,普通身材的人只要在近距离中了一枪一般立即会被放倒,子弹进入人体以后会发生翻滚,造成极大伤害,中弹人一般非死即残。

为了获得.45ACP的使用权,勃朗宁在1896年,同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勃朗宁兄弟作为柯尔特公司的私人开发者和设计者,享受该公司的技术共享和研究经费,但生产的枪械在美国的产权则归柯尔特公司所有。

勃朗宁本人也在1897年开办了自己的工厂-勃朗宁制造厂,并且在1900年研发出一款使用半自动手枪,也就是勃朗宁M1900手枪。

需要说明的是,出于各方面考虑,勃朗宁当时和比利时国营赫斯塔尔公司合作,所以生产出来的M1900没有使用大威力的柯尔特.45ACP弹,而是使用了威力较小的.32ACP弹,该枪的体积也较小,可以放在衣袋中不被发现,适合和谍报工作。

该枪除了威力上,其他性能和后来的M1911基本一致,也是臭名昭著的武器。

一战导火索的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射中大公的手枪就是M1900手枪。1918年在一个上遇刺,者使用的也是M1900手枪。

M1900的性能不错,威力上则欠缺了一点,但其问世的短短10年内业生产了70多万只,非常惊人。

-------------------勃朗宁和他的M1911。球王贝利说过:上帝给了贝多芬天赋,让他懂音乐。上帝给了达芬奇天赋,让他懂绘画。上帝给了贝利天赋,让他懂踢足球。 那么老萨说:上帝给了勃朗宁天赋,让他制作武器。

M1900刚刚研发出来,就赶上了美国陆军征集下一代大威力。勃朗宁随即在M1900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发明了使用.45ACP子弹的大威力手枪M1905。由于使用师柯尔特公司的,勃朗宁通过柯尔特公司将样枪交给美国陆军进行测试。

结果在1907年至1911年间该手枪经过了美国历史上最严格的军方测试后,完全压倒了包括大名鼎鼎的史密斯威森公司等其他五所公司的产品,受到美方的一致认可,最终成为美军的制式手枪。

此次测试中,勃朗宁手枪进行连续6000发射击试验后居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同时测试的萨维奇公司(Savage)的样枪就出现了37次故障。

这种测试中,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枪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在打完这6000发后,这些手枪再用一些装配不良的枪弹进行测试。然后又把这些枪浸在渗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锈,然后再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当时一般的手枪面对这种测试自然是有心无力的,所以特尔特手枪的优秀成绩自然让各方都非常惊叹。

同时,使用.45口径的使得该枪威力巨大,经过复杂的实战测试(使用动物和活体动物),美方认为这种手枪只需一发子弹将能让敌人失去作战的能力,对其自然非常的满意。

勃朗宁根据军方一些小的要求,对现有M1905进行一些列改造,最终在1911年3月推出了划时代的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成为美军的现役手枪。

一战显威

M1911手枪刚刚装备部队就接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其他美军枪械不同,M1911得到了美军官兵的一致赞赏。

该枪威力巨大,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完全可以满足战斗的需要。

实战中,使用M1911手枪的美军军官轻松压制德奥军官的转轮手枪,尤其该枪更换弹夹非常迅速,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导致M1911的持续火力很好,在近战中短时间内可以对付数个敌人。

----------------------------M1911最可怕的就是他的大威力。大家看看.45口径子弹同普通子弹的区别,中了一枪非死即残。但M1911的后坐力很大,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掌握射击技术,而且尽量要用双手持枪,不过对于施瓦辛格这种大块头,单手持枪就足够了。

在当时,普通士兵基本人手一支单发步枪,没有可以连续发射的武器。M1911手枪可以短时间内连续射出7发子弹,实在是近战的利器,深受普通官兵的喜爱。当时美军士兵人人都想搞到一支M1911手枪。

至于大威力上,M1911手枪威力巨大,在激烈的战壕作战中,基本是一枪撂倒一个敌人,中弹者非死就是重伤,这点让基层官兵非常的满意。

而由于该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在泥泞肮脏,甚至积水齐腰深的战场中不容易出现故障,不像同时代其他半自动手枪一样动不动就卡壳。大家都知道,半自动手枪一旦卡壳就非常严重,因为处理半自动手枪卡壳比较困难,一般要拉动套筒,退弹夹等好几步操作。实战中,由于紧张慌乱等因素,一般使用手枪的官兵发现枪卡壳以后,只会本能的再扣动一下扳机,不会立即处理。这个时候,敌人如果向其攻击,手一般必死无疑的。

M1911手枪还具有极强的可靠性,具有可怕的连续射击能力,这点让他们的德奥同行枪械射击时们大大开了眼界。

有一个最为著名的例子,一战中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328步兵团的阿尔文·约克下士所在的一个巡逻队奉命押解100多名德军俘虏回后方。约克和17名战友带着俘虏行军的时候,突然在50米外遭遇了德军一支机枪部队的伏击。德军一顿扫射过后,包括负责指挥的美军厄尔利中士在内的9名官兵当场阵亡。

此时约克和7名战友发现有一个排的德军已经向他们发动了冲锋,试图救出这些战俘。由于德军火力猛烈,人数众多(厄尔利中士被击毙时身中19枪之多),约克的战友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他们趴在地上不敢还击,准备德军来了就投降。

优秀猎手出身的约克却用自己的步枪顽强还击,他射光了枪中的5发子弹,击倒了5名德军士兵,其中包括德军的机。此时德军士兵已经猜到了他已经没有子弹,随即一股脑的冲了过来。

约克下士已经来不及为步枪装弹,好在他反应很快。约克从阵亡的厄尔利中士尸体上抽出他的M1911手枪(美军带队的中士班长都有M1911手枪)。

此时几十名德军已经挺着刺刀冲到了他前方的十几米内。约克起身用M1911在近距离向冲在最前面的德军士兵射击。他优秀的枪法,加上M1911的大威力造成了几乎是枪响人倒的局面,约克用弹夹中的7发子弹几秒钟击毙了6名德军士兵,接着迅速换上另一个弹夹,又击毙了数人。此时幸存的德军已经不到一半,他们为猛烈的手雨所吓住,开始停止冲锋,抱头鼠窜。

这时候的队友们为约克的勇气所鼓舞,他们开始猛烈还击并且反冲锋上去,最终击毙了全部的25名德国士兵,并且押送着被俘的100多名战俘回到了美军营地。

由此约克被提升为中士,还得到了国会荣誉勋章。

这个战力中,可以看到M1911手枪可怕的威力和精度,如果约克手中是一把柯尔特转轮手枪,恐怕从头到尾能击毙2,3的德军就不错了,绝不可能有着的战绩,他自己被俘或被杀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如此优秀的性能,让美军官兵都希望装备一支这样的手枪。但手枪在美军高层看来毕竟不是必要装备,额外装备手枪也就要提供大量的手枪,对后勤工作增添了很大的压力。所以美军命令只允许军官和中士班长使用M1911手枪,普通士兵不许使用。

可惜美国大兵们可不愿意听这些五星小丑的命令,他们尽一切可能搞到一把M1911手枪,为他们的生命多加一个保障。到了一战后期,在法国作战的美军中有高达百分之六十的官兵拥有一把手枪,其中一部分是缴获来的,但大部分还是M1911式手枪。

美方高层在和基层官兵的较量中败下阵呢,他们默许普通士兵也配有手枪,并且命令后方大量生产M1911手枪。

而M1911手枪简单的结构,让其非常容易制造,造价也非常低廉。

战争开始时候,美国已经购买了14万支M1911手枪,随着前方需求的强烈,美军又额外购买了数十万支。当时柯尔特公司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订单的需要,前线官兵的要求又非常强烈,最终美国责令如春田公司等美国其他枪械公司也加入M1911手枪的生产中。

最终一战期间M1911手枪生产了惊人的45万把,这相比同一时期德国结构复杂的鲁格自动手枪只有几万把的产量,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一战和二战时期的M1911手枪,它是士兵们的最爱!

二战中的老骨头

一战结束以后,美军对M1911手枪进行评估,结论是该枪完全符合战争需求,不需要做任何大的修改,只提出了一些小的建议。

勃朗宁根据这些建议对手枪进行的修改,并且推出了M1911A1手枪,这种手枪和之前的M1911手枪区别很小。

二战很快在1937年爆发,美军在1941年参战。在远比一战激烈的二战中,基层官兵对于柯尔特M1911手枪仍然非常满意,仍然是人人都希望得到一支。美方向柯尔特等几个公司订购了惊人的250万把M1911A1手枪,其中190万把装备美军部队,其他交给盟国使用。

-----------------M1911外形非常漂亮,拥有优美的造型,所以她也是影视名枪,中外电影中到处都是。

实战中,M1911的大威力和高可靠性丝毫不亚于30年代设计出来的众多新式手枪,比如德国的P38手枪,苏联的托卡列夫手枪。

这里也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战例,在1942年10月瓜达尔卡纳尔激战中,一股日军士兵以所谓的万岁冲锋试图乘着夜色冲过美军固守的Tenaru河。所谓万岁冲锋也就是喊着天皇万岁对美军阵地做式冲锋,这种冲锋的时候,日军一般不做隐蔽,而是以人海战术蜂拥冲过去。此次日军冲锋的阵地却是只有三名美军。

这个阵地上本来有15人,在之前的战斗中陆续伤亡了12人,只剩下了3人和两挺机枪。日军冲锋过来的时候,海军陆战队枪炮军士约翰·巴锡龙(John Basilone)是机枪射手,另外两人都是他的射击副手。总数约有一个加强连的日军士兵冲过来的时候,巴锡龙一面紧急向总部求援,一面用阵地上的两挺机枪交替射击。此时日军由于必须涉水渡河,所以在河中只能缓慢的步行,成为巴锡龙的活靶子。巴锡龙在两个副手的配合下用两挺机枪拼命射击,在子弹射完副手正在装弹的时候或者等待机枪枪管冷却的间隙中,巴锡龙就用自己的M1911手枪向朝冲到近处的日军射击。结果仍然是枪响人倒,随着一声声M1911A1的射击声,日军士兵纷纷倒地,手中的步枪和军刀扔了一地。这样打了几个小时之久,日军伤亡惨重,退了下去。天亮的时候,美军援军赶到,发现河里和岸边全是日军的尸体,计算了一下数目,高达近百名。其中大部分是被机枪打死的,但仍然有十几人死于M1911的枪下,巴锡龙由此被授予国会荣誉勋章与海军十字勋章。如果没有M1911手枪的帮助,恐怕巴锡龙他们三人早就军的刺刀杀死了。

虽然实战中的效果很好,但诸如巴锡龙之类的官兵们仍然对M1911的一些性能提出了意见。M1911由于使用大口径,导致它射击时候后坐力较大,枪也比较重,加上弹夹重达1.2公斤。这个重量对于一把手枪来说偏大,如果长期射击的话,就要求射手必须有较强的臂力和比较严格的射击训练。

另外后坐力较大,也就让射手要尽量双手射击,因为单手射击无法控制强身强劲的上跳,对精度和连续射击都有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受过手枪射击训练的士兵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没有受过相关训练的话,使用M1911 手枪的射击效果就要差一些了。

----------------------------越战、海湾战争和今天,到处都有M1911手枪的影子!不过,它会被更先进的M9手枪所取代!

M1911在二战之后仍然参加了美军几乎所有的战役,包括朝鲜战争,越战,甚至海湾战争。直到1985年美军认为使用75年的M1911手枪已经过时,他们以M9自动手枪进行换代。没想到此举遭到美军基层士兵的大量反对,因为他们都非常喜欢这把性能可靠,大威力的M1911手枪。直到今天,美军中仍然装备一批M1911手枪,美军特种部队和基层警察中装备的更多。一把枪使用了一个世纪之久,真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二战中各交战国半自动步枪的性能如何

二战中相对比较主流的半自动大致如下

美系:M1加兰德,M1卡宾,M1941约翰逊

德系:Gew41、Gew43、VG1-5

苏系:SVT38、SVT40

其他:ZH29、wz. 1938M、阿玛格拉39

从后到前去盘,阿玛格拉39意大利的半自动,枪管短后坐原理。但是产量就几百支,而且弹种是新的7.35x51mm,然而意呆利压根没做好战斗准备,新供给不足,这把枪压根没怎么在战场验证,所以不知好坏。但从枪管后座这种对精度不友好的设计来看,加上意呆利军工的渣手艺,我觉得这玩意绝对不会优秀

wz.1938是波兰的半自动,长活塞导气式原理,枪机偏移闭锁,这个搭配看起来还行,但是波兰产量也非常小,缺乏实战数据支撑,但德国占领波兰后并没有重新开启这批步枪的生产线,猜测这玩意不咋地

ZH29是捷克的半自动,和波兰那把一样是长活塞 枪机偏移,结构和ZB26机枪有点类似。同样产量很少,当时张作霖的奉系少量购置了一些,但是它结构很复杂,价格昂贵,可靠性也说不上有啥优势,所以同样排不上号。

苏联的SVT38不谈了,反正后来优化成了SVT40。这把枪在德国人和芬兰人以及精锐毛子手里表现不错,短活塞导气 枪机偏移闭锁可靠性上不差,但是维护保养相对麻烦,零件数较多,在勤加清洁的情况下不错,但是文盲毛子玩不转。

SVT40的短活塞在当时是个比较大胆的应用尝试,也影响了包括德国GEW43在内的后来一堆自动装填武器

德国Gew41是个枪口集气式的废渣,被SVT40吊打之后改成了同样使用短活塞的Gew43,但闭锁是卡铁摆动式,理论精度上略高于枪机偏移,但强度不及它。但Gew43生产比较急,或者说德国人早期没有花心思在半自动步枪上,因此整体可靠性不高,口碑不如SVT40和M1加兰德。

VG1-5在战地5里头是自动步枪,但实际上它是半自动,这种德三时的武器想想就不会太靠谱。它的原理是特别奇葩的气体延迟半自由枪机,这种原理后来只有在手枪上见过,(HK P7),既然后来后继无人,那么他一定有硬伤

美国约翰逊步枪是被陆军淘汰的货,四等人因为一时半会拿不到加兰德,所以采购了一批。然而这种枪管后坐原理对精度不友好, 这对步枪很要命,所以我不喜欢它

M1卡宾的短活塞 枪机偏移从现代角度来看搭配很完美,整枪重量很轻,后坐力很可控,改成全自动也hold的住。是一把非常适合近距离、特种作战的枪。只是.30卡宾弹威力弱了点,200米不到的有效射程,对掩体侵彻力特别低。

M1加兰德作为当时第一批全面列装的半自动步枪,肯定有他独到之处。长行程活塞的可靠性和转栓闭锁的强度和精度都让他非常适合用作全威力半自动步枪使。

整体结构比SVT40要简洁很多,维护保养也相对方便(就是操作失误容易夹手指)。唯一的缺点就是它使用漏夹装填而非弹匣。美军对其非常满意,这也导致了战后美国人只是将M1小改而成了M14。当年卡拉什尼科夫在设计AK之前试水的主要参考了加兰德的结构,说以算起来AK里头也容了一些加兰德的元素。

要让我丢个排名:

M1加兰德>SVT40>M1卡宾 其他都是酱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0-2025 www.pzqsw.com All Right Reser 奇石软件园沪ICP备2023014488号 免责申明

声明: 本站所有手机app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