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游击
游是走,击是打,字面理解为游动攻击。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叫做游击战。
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区别是什么
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区别主要是两种不同的作战形式,有着两种不同的作战性质,对战争进程有着不同的影响。
挺进大别山有什么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是揭开了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突围的时候,伤兵是不是扔了不管
战争中,安置重伤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不顾一切地全部带着走,影响全军行动能力,不明智;但如果无情抛弃,不但不人道,更会使全军军民寒心。
一般来说,对伤员的安置,有以下几种。
用工具运输
伤员难以跟上部队,是因为他的行动能力丧失(或严重下降)。
所以,能借助工具,让伤员乘工具离开,那携带伤员就不至于影响全军的战斗力了。
富得流油的美帝在这方面一直不错。
长津湖之战中,美军被我九兵团围困。在突围中,美军利用简易机场的飞机运输、汽车运输等手段转运伤员。
所以,长津湖之战,尽管陆战一师突围得很艰难,但他们基本上没有留下伤员。
在机械化时代之前,利用轮子运输伤员,也是非常常见的。
西汉时期,李陵孤军深入,遭遇匈奴大军围攻。
李陵率军且战切走。
其中,受一处伤的继续作战,受两处伤的驾驶车辆,受三处(及以上)伤 的用车子载着。
所以,如果有合适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输伤员,一般部队是不会放弃自家兄弟的。
那么,如果缺乏合适的运输工具,或者伤员规模超过了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呢?
隐藏于群众家中
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伤员可能会被安置到群众家中。
比如,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地区。
群众常常积极、主动照顾我军受伤战士。
他们不但会在突围准备阶段,主动申请承担照顾伤员,他们还会在突围战结束后主动到战场寻找可能需要照顾的受伤战士。
这些群众本来就不宽裕,但却愿意用最好的食物来照料我军战士。
在遭遇敌军的威胁、盘问时,更有群众宁死不说,献出了生命!
在老乡们的细心照料下,许多战士愈合了伤口,重新去找部队。
那布满如沟壑般皱纹的笑脸、那如同老树般粗糙硬实的双手···是我军战士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解放战争》。
暂时脱离部队
在进行无后方作战时,情况就复杂了。
一般来说,让伤员在未得到妥善安置的情况下让伤员脱离部队,无论如何都是很难做出的决定。
即使在很危急的情况下,我军宁可放弃重炮、辎重,也不会丢下伤员。
不过,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也只能如此。
比如:汝河之战,由于前有,后有追兵,我军16旅只能带走部分轻伤员,许多重伤员只能留下。
“部队要走了,带不们,只能靠自己,能回家的先回家,回不去的将来再去找部队”。
有的战士后来归队,有的战士回到了家,也有的战士永远长眠于岸边。
总的来说,伤员的安置对的士气、形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最佳的选择,还是要尽快把伤员尽快运送到卫生、安全的地方接受治疗。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我们物质条件不佳,是无私的群众和大无畏的战士,帮助我们克服了困难。
向英雄们敬礼!
什么样的队伍适合打游击战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重庆在先后组建的十大战区之外,还在敌后建立了两个“游击战区”,试图仿效八路军遂行敌后游击作战。这俩战区的分别是“鲁苏游击战区”和“冀察游击战区”,我们不妨以后者为例,研讨一下根本无法坚持游击战争的原因。
(卫立煌剧照)
冀察战区正式组建于1939年1月14日,理论上的游击作战区域是河北和察哈尔两省,但基本在河北地区。此类游击战区的级别要比大的战区低半格,所以冀察战区的司令长官1940年以后,统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任,因此鹿钟麟之后,冀察战区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分别是卫立煌、蒋鼎文、陈诚等人,尽管他们并没有实际到职,而副司令长官却是一大把。
冀察战区的所属部队倒是不少,杂七杂八有将近10万人,但其共同特点就是“一色的杂牌军”,并且多为西北军余部(鲁苏战区多为东北军余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老蒋消灭异己的一个手段,把这些杂牌军顶到日本侵略军的阵前或者身后,既可利用日本人吃掉他们,又可以消耗日军,并且自己的嫡系部队又不受损失,可谓是“一箭三雕”。
可惜啊,现实是严重打脸,这些杂牌军根本不会运用什么游击战,而是在的进剿和扫荡下纷纷稀里哗啦。1940年12月,冀察游击战区副司令长官、第39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坚持不住试图投敌,被高树勋诱捕活埋;1943年4月,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投敌,不久战区副司令长官、第24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也无奈投降,被改编为伪军部队,俩副司令长官兵败投敌,你说这游击战是怎么打的?
尽管在衡山开办了“南岳游击训练班”,也请了八路军参谋长去授课,但是仍然无法掌握游击战的要领,而冀察战区的不断大败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为什么就不灵呢?从冀察游击战的失败,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杂牌军不胜任的原因,当然也就反证了什么样的部队,才能够真正打好游击战。
一,部队不能做到精干轻装从而利于机动。
石友三和庞炳勋之流,那都是在军阀混战期间所谓正规战打多了的人物,虽然身处敌后,仍然要讲排面摆大谱,要设立安稳的司令部,同时拥有庞大数量的司令部机关和直属队人员,孙殿英军部旁边光招待所就开了仨。这样臃肿的部队结构,不仅目标大,而且在敌人来袭时机动能力极差。很容易军合围歼灭。
二,部队没有凝聚力一旦分散行动就会失控。
这就是军阀部队跟八路军在组织上的根本区别,也是他们打不好游击战的核心问题,也就是部队缺乏凝聚力,这一点后来将领也纷纷承认。像孙殿英、石友三的部队都是土匪起家,招降纳叛而来,人数虽多却是乌合之众,各部队长掌握部队的能力差击,根本不敢让部下以连、排级规模单独活动。兹要分散,这些小部队就会自立门户或者占山为王,要么就迅速军吃掉,而如果聚在一起,那就根本不是什么游击战,而是跟日军正面对抗的大兵团作战,岂能坚持长久?
三,部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这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游击战的法宝,“军民鱼水情”的成功树立,使游击部队在敌后如鱼得水,群众可以向部队提供敌人的动向、给部队带路、安置伤员、提供粮食等等等等,但是显然,军阀部队是学不会这一点的,他们欺负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庞炳勋在台儿庄也是硬刚过坂垣师团的,结果军部被打散后孤身一人藏进山洞,很快就被孙殿英掌握情况了。
掩护庞炳勋的只有一个山农,那么孙殿英又是怎么知道然后报告给日军的呢?答案不言而喻。
四,部队缺少在艰苦条件下的作战意志。
既然打敌后游击战,那么部队就很难得到正规和正常的军需补给,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会断粮断弹,然而八路军有思想教育、有精神传承,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可是孙殿英、石友三这样的部队可就不行了,条件稍微艰苦一点,惯于享乐的长官首先就坚持不住,要么逃跑要么投敌,而部队干脆就放羊了,开小差的比比皆是,那还打什么仗?
还不止庞炳勋和石友三呢,另外一个投敌的还有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孙良诚,这也是西北军系统的将领,随着他们不断的兵败投降,冀察战区已经没有多少正规军还在坚持对日作战了,真正能够在冀中平原、冀南和冀东坚持下来的,只有八路军的队伍。而八路军不仅能够打好游击战不断消灭,还能在游击战争中得到发展壮大,与的所谓游击战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1945年初,冀察游击战区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勉强撑到6月份,重庆不得已还是取消了这个建制,残余部队并入了新成立的第十一战区,不成功的游击战就此惨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