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热点新闻

石器时代龟壳11在哪里打_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时间:2024-09-25 05:24:01人气:143 作者:未知
石器时代龟壳11在哪里打

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
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
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
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a、弦乐器起源的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
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于是墨丘利
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正是从此
得到了启发.
b、管乐器起源的传说
在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
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
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可.
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音乐的起源 jiaru123 发表于 2006-6-10 15:01:00
音乐不仅是艺术门类的一脉,而且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或者更确切的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那麽他就一定存在着自身的因起渊源.古往今来诸多音乐史家对音乐的起源作出不同的研究与论说,从而归纳出六中不同的见解,这六种见解,似乎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宗教,情感.劳动等现象可谓是集科学性,娱乐性与故事性为一体的深刻见解.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
  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人为何说黄河是文化发源地,根据是什么

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黄河的滔滔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大海(东海)而去,不再回返。年事已高的父母对着镜子,照出了满头的白发感叹,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到晚年已象雪一样白。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描写黄河水犹如从天而降、咆哮、奔流、翻滚的磅礴气势的景色写照。

黄河,是北部最大的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是第二大长河流域。黄河的北、南、西源头分别发源于青藏高原、姿各雅山北麓、星宿海。自西向东流经九个省(自治区),最后会入勃海。因中段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流的冲激,夹带大量泥沙。所以它是滚滚泥沙俱下的最大浑浊黄水流域长河。

黄河属于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变曲折,素有九曲黄河之称谓。复杂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影响,使水系的平面结构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的构造。

黄河是人的娇傲,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并称其为“母亲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都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黄河的文明文化发展可追溯到石器时代,三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事产生活动。在四千多年前,流城内形成以血缘氏族部,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落最为强盛。皇帝黄帝的后裔称为炎黄子孙,把黄河流域认作做民族摇篮、把黄河称为母亲河;把黄河地域内的黄土地称为“根”。

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遗存了大量的甲骨文(龟壳文字),是最早记载文字的先河事例。从周、秦、汉至随唐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历经千年的历史。

黄河流域最最早出现的青铜器(公元二千年前)的治炼和生产技术,还有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生产在黄河流域,以及大量的经典文学、唐诗、宋词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宝诗句。

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变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夏朝没有文字记载,夏朝可能会用什么样的文

我们一直都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引以为豪。但是在国际上并不承认有五千年的历史,他们认为只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公元前1600多年的殷商时期开始的,而夏朝乃至更久之前的炎黄时期,那是属于传说,做不得数的。甚至于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外国人也不承认商朝的文明。

甲骨文在商朝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很成熟的在使用了,而文字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慢慢的发展演变的。此外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也有夏朝的记载,这位历史的集大成者,不可能会是杜撰的吧,他对历史的考证还是比较严谨的,所以夏朝的存在是肯定的,至于为什么还没有文物和文字遗迹出现,只能说还待考古发掘了。

上古传说仓颉造字,现在的学者看来是仓颉把原来的文字整理筛选了一遍。而根据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记事,是从壁画,结绳记事到根据鸟兽足迹逐渐创出了早期象形文字,然后才是甲骨文,,金文,篆字,隶书,楷书等等。

而仓颉造字说的应该就是早期的象形文字,周朝时期,孔子听说在仓颉墓中出土了28字,无人能识,孔子去看了也认不出来,但是后来就传出了《仓颉鸟迹书》,据说是仓颉造字时的28个原始字。

由此猜测,夏朝之时使用的文字很可能也是甲骨文,不过是早期的甲骨文,因为在商朝已经可能成熟的使用了,其中间肯定有一段的发展历史的。这一段可能就是鸟迹书向甲骨文演变的过程,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就是以甲骨文为主要形式存在的。

教我做一道历史题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

劳动工具的改进
原始社会用石器 奴隶社会用青铜和铁器
劳动对象也复杂了 出现了五谷的种植 原始社会茹毛饮血
奴隶社会开始饲养家畜 开始用兽牙 龟壳什么的制造手工艺品

凌家滩遗址号称安徽在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发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出土大批精美文物,其中玉器多达1000多件,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琢磨精致;玉质温润,洁白透明;造型独特,生动传神。出土玉器质地有透闪石,阳起石,叶蛇纹石,利蛇纹石,水晶,玛瑙,石英,绿松石等。这些玉礼器不但精美而且突出反映了原始宗教在凌家滩社会组织中,占有重要地位。

石之美者,玉也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古人发现一类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而且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的“玉石”。由于它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使它渐渐由仅供少数人使用的装饰品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这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

玉,石之美者。用咱们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史前玉器中很多都是石头做的。接下来就带着大家去欣赏几件凌家滩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呸,凌家滩遗址中出土的“玉器”。

玉龙

“玉龙”呈扁圆形,首尾相接,吻部突出,脑门上阴刻的线条呈现皱纹,龙须、嘴、眼都刻画的十分细腻。在接近尾部的一侧有一可穿线系挂的小孔。沿环一周外侧刻一规整的弧线,表示脊背线,与脊背线相连的有17条向外放射的斜线,表示片片龙鳞,生动而形象。

玉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最有特色的玉器之一,它的形象也常常用于凌家滩遗址的代表,含山博物馆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就借鉴了玉龙的造型,不仅外墙面用的是玉龙作为装饰,从空中俯视博物馆,就是一个首尾相连的“玉龙”。有密集恐惧症的观众,去含山博物馆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整个外立面都是这样的“小玉龙”,画面太美,小编就不放图了,大家自行脑补吧。

玉鹰

玉鹰造型独特,外表健美,性情凶猛,呈展翅飞翔状,鹰首侧向傲视,鹰嘴如钩,鹰眼用对钻穿孔表示。胸部饰以八角星纹,中心作一圆孔。双翼作猪首形。八角星纹象征着太阳。这件玉鹰可能是可能是祭祀用品,也可能是三个部落联盟的图徽。

整件玉鹰除了造型优美,做工精湛外。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啥将自由飞翔的老鹰的翅膀做成“猪首”的形象?这是想表达鸟飞上天,把牲品带给太阳神?还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入了史前猪文化崇拜的背景,一起去遨游太空?

玉人

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有站姿和蹲姿(也有学者认为是坐姿)两种。均以浅浮雕技法制成,体态比例匀称,身体魁伟,头戴圆冠,冠上有尖顶,腰间系一条斜纹装饰的腰带,浓眉大眼,细腻的刀法显露出上唇的八字胡须,两耳饰有环孔,两臂上佩有环饰。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体雕像,它们的出现,表明人们由对物的崇拜转为对氏族首领的崇拜,是人代表神意权力观念的确定。更值得一提的是玉人上有对钻的小孔,孔眼直径竟然只有0.1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那么细!所有的钻孔的磨擦痕都十分规整、平行,如此细微的管钻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

在我们想象中,五千多年人类虽然过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但生产生活还是极不发达的,应该还是裹着兽皮树叶生活的,但是玉人的出土,说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织造技术。如果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不起码是可以保证的了。

玉璜

凌家滩遗址中出图的玉璜数量众多,有半璧形、桥形、弧形等。出土的玉璜个体都比较大,制作精良。有的璜制成两部分,缀合而成,缀合部位有孔和暗槽相连,有的璜两端各雕琢成龙、凤、虎等圆雕形态,有的璜的外弧边上雕琢上多种齿牙,有的璜顶部雕刻成牙状或是伞状,可谓是造型各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凌家滩先民对审美的追求。

玉龙凤璜是一件两半缀合的组合器,璜的一段雕刻龙首,另一端雕刻凤首,这可能是当时两个部落之间结盟的象征,也可能是联姻的信物。这些璜一般都是大墓中出土,五六件璜上下排列至于胸前,也突出了璜在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

看到这几件珍贵文物,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那个玉龙凤璜,到底哪一端是龙首,哪一端是凤首啊?还有那个虎首,5000多年的老虎和现在的不是一个品种么,这刻画的也真真的够抽象了?在佩服凌家滩先民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我们考古专家的辨识力。

八卦刻图玉版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原始玉八卦的刻图玉版。玉片雕刻的纹饰上,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圭形纹饰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八方,以八数为天地维纲,应与卦卜和历法有关。反映了5300年前凌家滩人的原始哲学思想。这件长方形玉片与玉龟叠压在一起同时出土,龟应为史书上记载的龟卜,龟、版应都是占卜工具。

厉害了word哥,你没有看错,这真的是一件占卜工具。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先就会算命啦!只是好奇,那时的算命先生也像我们现在一样么,戴个墨镜,拿个棍子,自带小板凳,坐在马路边?

玉猪

2007年凌家滩第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1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型器件,全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十分逼真。这是目前在新石器时代发现最大、最重、年代最早的玉猪。

前面介绍的几件“玉器”,可以勉勉强强把他们当作玉器啦,但是当看到这件“玉猪”时,真是瞬间凌乱了。这是玉石做的?

文化源于哪里

应悟空邀:

当今文化一词的应用相当广泛,似乎衣食住行都可和文化沾上边。

因此,如果从广义上说,的文化可最溯到一万年前的智人时代,例如,广东英德牛栏洞的水稻硅石经考古界核定,断代为距今1.8万年前。那么可以说,在那时,已出现了农耕文化。

普遍的看法是,新石器时代是历史上经济、文化的起点。就目前所知,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万年前,甚至更早。其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千年左右。由于的地域辽,阔,南北气候与生态差别极大,使新石器文化在各地均有较大差别,很难定源。

约在公元前一万至前7千年,新石器文化以华南地区发现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那时的人,利用华南地区石灰岩洞穴居为主,制陶、农耕、养猪等均已盟芽。

公元前7千~前5千年,华北的磁山文化、华中的彭头山文化、江苏的龙虬文化已能体现较发达的旱地农业,如种植粟、黍等,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

公元前五千至三千五百年前,华南的石峡文化、华北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华中的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等已出现了房屋建筑。

公元前三千五~前两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各地文化已是非常活跃,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宝墩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等,还有不断发现中的文化层,显示这时期已出现了宗教信仰及民族概念。

因此,文化起源于何时、何地,又以什么作为标志,很难于此作答。

为什么古人要把文字刻在石头上

古人对于文字的记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最早可追溯的文字记载是甲骨文,后来出了竹简。古人将文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龟壳上,有的将文字记载丝绸上,有的将文字刻在青铜上或写在竹简上,以上几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太不方便,而且造价十分昂贵,不易保存。后来人们发明了纸,虽然造价低,但是也不易保存。

而对于石头,古人似乎更情有独钟,一些重要的记载,比如经书、医书、檄文等等都刻在石头上,个人的到国家的玉玺也是已石头为载体,石刻最大的优点就是造价便宜,容易保存,但是也有携带不方便、书写麻烦等特点,于是古人有专门的石匠用于碑刻、篆刻等文字的记载,最有形成了一门艺术。

我们现在能够在众多的名山大川看到古人的石刻作品,而竹简、纸书等等古籍一般都存放在博物馆里,拿出来时还要带上口罩,相当麻烦,而石刻即使是比较名贵的,放置起来也很方便,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我国有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比甲骨文先前千余年,已传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因此甲骨文不属于最早的文字。

1、汉字的起源(约在6000∽8000年前):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陶文”、“岩画”、“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以及诸多相关仓颉造字台、仓颉庙、仓颉墓等遗迹。仓颉生卒年:公元前4666∽4596年,比甲骨文的发现早1600余年。现代学者认为,形成系统的文字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而仓颉确有其人,也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是代表性人物。

2、仓颉造字碑:仓颉所书28个文字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仓颉书"乃是中华汉字五千年文化史的见证,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3、文献记载,“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广泛流传。《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4、岩画的发现,古文物的出土,发现很多原始刻画符号,这些有很多是原始文字。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成熟文字,由于在龟甲、兽骨上留下的文字,因而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也说明文字在殷商时期及之前尚未统一。所发现的原始文字,因学者们没确定为何种字,因此亦普遍认为甲骨文是现行的最早文字,也不为过。


音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

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一、弦乐器的起源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

据说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时,脚触一物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拾起一看,发现原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所发出的声响。

墨丘利从此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弦乐器。

虽说后人考证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二、管乐器的起源传说   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

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

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古代音乐   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

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

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

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为神农的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并发现了医药,据说是牛首人身。

他创造了五弦琴,如果设想当时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那么这是理所当然的。

历史有多久

提到历史,大家都知道“上下五千年”这句话,千百年来,这个说法深入人心,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上陆续有一些否定和质疑的声音,比如“夏朝是不存在的,五千年历史是人自己吹出来的;国外公认的文明历史只能从商代算起,只有3500年”等等,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一、什么是“文明”,世界各国没有统一标准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明”,目前世界上,关于判定文明的标准还没有达成共识,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在这里我仅列举4种影响比较大的说法。

1、美国芝加哥大学提出的标准

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文明”标准,第一是要有城市,第二是要有文字,第三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2、考古学家夏鼐提出的标准

曾经就读于伦敦大学,师从于埃及学大师皮特里(F.Petrie)并亲自参加英国考察团对埃及阿尔曼特(Armant)、巴勒斯坦杜韦尔(Tell Duweir)遗址和古埃及和古罗马史迹现场考古挖掘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也提出过一个标准,那就是:文字、青铜器、城市。

3、北京大学赵辉提出的标准

近年来,北京大学教授赵辉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他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1、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基础之上的生产力。2、普遍发现社会阶层和阶级明显分化。3、城市的形成。4、王权的存在。

4、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提出的标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还提出过一个四要素原则,就是: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标准,都没有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都是有争议的,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真理。社会上一些人否认有5000年历史,只有3000年的主要理由就是“夏朝没有文字”,不符合西方人提出的“文明三要素”或“四要素”原则,并进而由此推断出文明是从商朝才开始的。

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种推论是是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无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提出的“三要素”还是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提出的“四要素”都是有争议的。争议之处在于如果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提出的“文字、城市、礼仪性建筑”三要素的原则来考察,那么一些西方世界公认的文明就不再是文明了,比如美洲的印加文明就都不符合三要素。因为印加文明没有文字,只有结绳记事。如果按照雅斯贝尔提出的“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四要素来衡量,那古印度(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和玛雅也不能算文明了,因为这两者没有青铜器出土,其中玛雅还处在石器时代向红铜时代过渡的阶段。

但是今天的西方史学界却基本都承认印加、古印度、玛雅,这几个算是“文明”。这不是我随便说的,大家可以随便找一个外国主流史学著作或者是外国的历史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西方人是普遍承认这四个古代遗迹是文明的,

比如:

1、霍华德·斯波德克所著的美国世界史历史教材的《史》第99页:第四章“多中心的世界”“东亚美洲和西非的城市与国家”中,明确写的是“玛雅文明 ”

2、H.G.威尔斯所著的《世界史纲》第三编“最初的文明”中第十三章“早期的帝国”中就包括 “印度的早期文明” (P186页-P187页)等,将古代苏美尔、古代印度并列为“文明”。

3、菲利普·李·拉尔夫 爱德华·伯恩斯等所著的《世界文明史》第一部分“历史的黎明”中“古代的印度文明”,将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两河流域并列,称为文明。

4、2008年Facts On File出版作者为Marsha E. Ackermann、 Michael Schroeder、Janice J. Terry 、 Jiu-Hwa Lo Upshur 、 Mark F. Whitters的历史学图书《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以及,都将印加称为Incan-Civilization文明

我相信只要是学过中学英语的朋友都应该知道civilization的意思就是文明,而不是文化,或者其他什么。由此可见,所谓三要素也好,四要素也罢。有没有文字和青铜器,并不是判定文明的必备要素,至少在西方内部对此依然是有争议的。否则为什么西方人提出了文明的要素,必须有文字和青铜器,但是又把没有文字或者没有青铜器的古印度、玛雅、印加称为civilization文明呢?这不是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脸?如果因为没有文字而判定二里头不是文明,那印加也没有文字怎么就可以算文明了吗?这不是严重双标吗!

二、即使以西方标准衡量,也有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

我们退一万步讲,即使西方人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四要素”是世界上公认且合理的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就能说只有3000年的文明史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只需要看看在境内发现的距今3000年以上的考古遗址是不是符合西方“文明三元素”标准就知道了。

境内发现的距今三千年以上考古遗址其实很多,其中包括河南偃师二里头、山西襄汾陶寺、陕北石卯、河南王城岗、河南新砦、浙江良渚等等,还有最近刚刚发现的河洛古国等等。这些遗址,有没有符合三元素的呢?不但有,而且还不止一个,我们首先来看偃师二里头,根据碳十四测定基础数据,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为距今3450~3050年(半衰期5568,1950),超过了三千年。而且二里头遗址是出土了金属冶炼术-青铜器、文字和城市建筑遗址的,既完全满足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提出的“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三元素”原则,也满足德国人雅斯贝尔提出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四要素”原则。

这不是随便说说的,都是有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做依据的:

金属冶炼术-青铜器方面:二里头出土了代表性文物“乳钉纹青铜酒爵”目前收藏在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城市国家方面,二里头挖掘出了宫殿、青铜作坊、制骨作坊、道路、墓地、夯土城墙,整个二里头遗址分为祭祀区、作坊区和宫殿区三部分,已经有了明显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统一规划,具备了城市的特征。

礼仪性建筑方面:考古挖掘出的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院落东西108米,南北100米,北部有一个长方形的台基。是一个阔8间、深3间的宫殿式建筑。从样式和规模来看,这种建筑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实用,为了住人或者是放东西,一定是带有礼仪性的宗庙建筑。2001年,又在二号宫殿之下,发现了时间更早,结构更为复杂,面积更大的建筑基址,被称为2号宫殿。2号宫殿有三重庭院和长达百米的排水的暗渠。2号宫殿的旁边又发现了6号宫殿,处于夏商交界时期。

文字方面:在二里头文化区的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出土了有带字的卜骨,文物编号为(H1:12)。经过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维明的研究,认为这件卜骨上有两个字符。左面一字上部像一个奔跑的兽形动物,下部像陷坑(或尖桩、绊索),会意设置机关捕兽。右面一字,上部似从目,下部从又(手)。殷墟卜辞有上部从目,下部从又(手),此字与具有相类构字要素的商代卜辞,周代、汉代金文排列,似与凸显目、手、止的“夏”字形成联系。这个字符在构成上,字形上与后世及现代汉字的构成相似。据此判断,此字似可隶定为“夏”字。密县黄寨地处二里头文化分布中心区域,属传世文献记载中夏族活动范围,推断这一刻辞记录了夏族的一次狩猎活动。

根据以上线索,可以初步认定二里头文化区河南密县黄寨遗址文物编号为(H1:12)的卜骨上的文字,与《尚书》《史记》在记载的我国第一个王朝的夏朝的“夏”字,为同一个字,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学术论文《二里头文化甲骨文中的“夏”字》以及《夏字形探源》。

除了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卜骨上的“夏”字外,现今已公布的二里头陶文字己不少于64种。除了二里头遗址外,周边具有地方邑落中心地位的遗址也有一定数量的二里头文化陶文发现,如位于二里头遗址南邻的高崖,西面洛阳皂角树、渑池郑窑、陕县西崖,东面郑州大师姑,南面方城八里桥等遗

除了青铜器、文字和城市之外,在二里头遗址中还发现了很多其他的文明元素,比如:最早的多进院落的大型宫殿建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井字形大道;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车辙;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发现有专为贵族服务的、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此外,二里头还发现了最早的青铜礼容器群和礼兵器群,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大量珍贵遗物。更为重要的是,据测算,仅二里头一座宫殿的夯土量就有2万立方米,根据每人每天夯土量0.1立方米计算,需要动员1万人干200天,才能完成。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二里头已经具有国家的雏形了,能动员并养得起起来1万人,脱产,不种地,每天就盖房子,这个的人口总量应该得在10万人以上了,这个规模就已经是国家了,不能说是原始部落了。

至于二里头是不是夏都,除了二里头出土了带有”夏”字卜骨这一有力证据之外,从地点上看,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和《括地志》记载:“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由此可见二里头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夏朝都城斟鄩是大致符合的;而从时间上看,二里头遗址的土层是叠压在龙山文明之下,而位于早商文明之上的,正好符合夏商周的王朝更替顺序。

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0-2025 www.pzqsw.com All Right Reser 奇石软件园沪ICP备2023014488号 免责申明

声明: 本站所有手机app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网站地图